5月9日,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油气层保护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浩正组织科研人员对文留采油厂文33-183水井复合解堵措施方案进行研讨优化。
东濮老区现有敏感性油藏18个,覆盖地质储量6845万吨,占低渗油藏地质储量的26.3%。敏感性油藏是酸敏、水敏等多种敏感性共存的油藏,往往因酸化二次沉淀形成“肠梗阻”,注水压力高,采出程度相对较低,酸化有效期短。
“油田要实现高质量、高效益开发,必须研究形成一套适应于敏感性油藏的复合解堵技术,改善油藏注水开发现状,实现降压增注。”曾浩说。
2017年,该院研究人员针对敏感性油藏的特点成立技术攻关小组,开展适应于敏感性油藏的复合解堵配套技术攻关。
研究人员经过上百次论证、试验,近两年艰难攻关,取得三项主要成果:首次提出界面修饰剂“力学-化学”双重减阻机理;创新研发弱敏感解堵体系,解决二次沉淀问题;创新形成适应敏感性油藏复合解堵技术。在保证溶蚀率的同时,高效解决了敏感性问题,降低了现场施工劳动强度和成本。研究人员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两篇,申请发明专利两项,申报企业标准两项。
“敏感性油藏复合解堵技术已在文留采油厂文33块沙三上、文72块等油藏现场应用13井次,水井平均注水压力下降3.8兆帕,累计增注48455立方米;油井累计增油1075吨,平均含水率下降4.67个百分点,油水井化堵平均有效期均由原来的两个月内延长至半年以上。”该院油气层保护技术研究中心酸化工艺组组长杨杰满意地说。
今年4月份,敏感性油藏解堵技术研究项目获得油田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技术成果通过了油田专家认证,填补了油田空白,达到同行业先进技术水平。
“该项技术的投入产出比达1∶2.11,适应油田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需要。”曾浩说,该研究成果不仅适用于敏感性油藏,也可推广应用到常规低渗油藏降压增注,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中原石油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