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庆油田的发现震惊了世界,举国上下振奋欢腾。然而,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另一场对国计民生产生划时代影响的炼油大会战正在长白山余脉一个叫元龙山的地方,悄然拉开序幕。全国石油冶金、设备制造和施工等十几个行业,近万名科技人员、工程建设人员,突破美苏技术封锁,仅用三年半的时间就成功建起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流化催化裂化装置,使中国炼油技术得到跨越式发展。即使在54年后的今天,这套废旧装置所铭记的中国炼油工业史上的传奇,仍然延续不朽。

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
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占地面积13720平方米,于1963年11月5日在抚顺石化石油二厂开始施工建设,总投资1379.4万元。装置包括反应再生系统、分馏系统、吸收稳定系统、产品精制系统,设计年处理重油量为60万吨。1965年5月5日,装置投产试运,产品质量全部合格,催化剂损失率、轻油收率、汽油辛烷值等指标都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流化催化裂化技术实现了工业化。1971年至1992年,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历经8次技术改造,年处理重油量升到了90万吨。2000年,装置停产。

从抚顺石化石油二厂的正门进入厂区,沿中央路前行约900米的西侧,立着一块长约3米、高约1.5米的矩形黑色花岗岩石碑,碑上镌刻一行华丽的行草:中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再向西,就是中国炼油工业“五朵金花”之首的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北催化装置遗址。具有催化裂化装置特征的反应器、再生器、催化剂储罐、余热锅炉、主风机厂房、汽轮机厂房、稳定吸收塔等设备由东向西,依次井然排列。
百废待举,立志提高炼油技术
1959年,随着大庆油田的发现,我国甩掉了“贫油”帽子,但中国人仍然没有摆脱使用“洋油”的历史。当时我国生产的汽油辛烷值绝大部分没超过63个单位,尤其是大庆原油蜡含量高,难以产出低凝固点油料,必须进行二次加工。然而,当时我国炼油二次加工能力只有热裂化焦化等过时技术,不仅加工量很少,而且汽油标号低,大量汽车用油得不到满足,高辛烷值汽油完全依赖外国进口,远远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国民经济的需要。
要想提高汽油质量,只能靠催化裂化技术。此工艺可以大幅度提高原油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生产乙烯、丙烯、丁烯等,为化工生产提供原料,实现重油轻质化。早在1942年,美国就已经开发出可以生产出高标号汽油的流化催化技术,二战结束后,这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Ⅳ型流化催化裂化装置有38套,全部是美国埃索公司的技术,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设计建设这样的装置。
但由于美国对我国实施石油炼制技术封锁,致使我国无法引进流化催化石油炼制技术。由于炼油技术落后,加工能力小,深度加工能力差,原油得不到有效利用,大庆油田进一步开发也受到极大限制。
1961年底,北京香山迎来了中国炼油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史称“香山会议”。在会上,石油部副部长刘放提出将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催化剂和添加剂五项新技术列为石油部科技发展长远规划重点攻关项目,并决定在抚顺石化石油二厂建设工业化催化裂化装置。当时,有部《五朵金花》的电影正在全国热映,剧中五位漂亮的白族姑娘都叫金花。于是,这五项炼油新技术也被形象称为炼油工业的“五朵金花”,而催化裂化则是“五朵金花”之首。
中国制造,催化“金花”横空出世
1962年8月,原石油工业部陈俊武等8名专家去古巴洛佩滋炼油厂考察。两个星期后,考察小组按期回国,他们不仅带回两大箱子技术资料,同时还带回了对中国炼油工业大干快上的信心。1963年2月,抚顺设计院内春意盎然,在院长顾敬心的指挥下,来自各地的石油技术专家开始了同高并列式流化催化裂化装置设计工作,他们殚精竭虑,日夜兼程,流化催化裂化装置施工设计图在分秒的记忆和注视下迅速延展。1963年4月,我国第一套IV型催化裂化装置的施工图在抚顺石油设计院完成。
设计图出来了,而图纸上标定的规格和指标的相关设备从哪里来呢?当时石油部确立了一方面从国外订货,一方面国产化的“两条腿走路”策略,并特别强调: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设备尽量国产化。于是,一场炼油设备攻关的大会战在全国范围轰轰烈烈展开了。据相关统计,当时全国有180多个科研单位和制造厂家参与了这项工程,涉及各种试验分析达几十万次,其中滑阀的设计与制造是所有技术攻关难点中的难点。滑阀制造是美国康洛佛洛公司的专利技术,滑阀有两千多个零部件,而当时我国技术人员掌握有关滑阀的资料并不多,但中国人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退却,终于在1964年9月,我国第一套单动滑阀、双动滑阀闪耀面世,完全达到了装置设备技术要求。就在我国自己造出滑阀后,从国外订货的滑阀也到货了。经过试验对比,进口滑阀的结构和性能与国产相比逊色了很多。随后,催化裂化装置的反应器、再生器、1355台仪表等所有设备全由中国人自己制造了出来。
1963年11月5日,我国第一套催化裂化装置开始施工建设,装置占地面积13720平方米,建筑用钢材1990吨、水泥2800吨,木材916立方米,投资1379.4万元。在石油部的统筹下,来自全国各行各业150多个单位参战人员云集抚顺石油二厂,他们辛勤奋战在装置建设现场。当时,我国刚刚度过三年困难时期,经济条件很差,而参建人员在“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鼓舞下,凭着爱党爱国的赤诚之心,在冰天雪地里挥汗如雨,干劲冲天。1965年春节,中国第一套同高并列式流化催化装置在抚顺石化石油二厂建成中交,工程历时仅七个半月。
蒙目练兵,创造“金花”四个成功
催化装置建成中交后,为装置开工进行的培训练兵活动也进入了高潮。装置的操作人员也是从全国各地炼油企业里精挑细选出来的,如果谁能佩戴厂颁发的许可证进入用铁丝网围挡、由保卫科人员持枪把守的催化装置现场,那他肯定是有“绝活儿”的高人,定会有人向他投来尊敬羡慕的目光。而这些有“绝活儿”的高人不仅仅是把参与催化装置操作当成一种荣耀,更是凭借为石化争气、为国争光的劲头,吃苦耐劳,练就操作技术本领。为了更加深入熟悉各个岗位操作,职工们自发创造了“蒙目练兵”方法,从操作室到装置每一个岗位得走几步,按钮开关在哪个位置,阀门在什么地方,都摸得清清楚楚。刚开始的时候还经常碰头,但经过反复训练,人人都达到了“盲操”标准。职工们并没满足单一岗位“盲操”,他们还要把自己练成全能操作员。直到今天,“全能操作员”这一词被广泛应用,而“全能操作员”这一词的发源地正是中国第一套催化裂化装置。
李长良,抚顺石化石油二厂历史上第一个全能操作员,他可以蒙着眼睛全流程上塔下塔,百分百准确操作无失误。他不仅练了分馏岗位,还练了反应岗位、三机岗位。与作风勇猛的男职工相比,催化车间的女工也不甘落后。刚开始练兵的时候,女职工不敢爬几十米高的炼塔,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她们爬到中间就下来了。为此,第一个女全能操作员鲍素珍着急了,不能因为自己是女性就拖了装置操作的后腿,于是她想出用绳子捆住自己的办法往塔顶上爬,其他女职工也仿效她,经过多次反复练习,女职工们终于克服了恐惧,都能够轻松爬到47米高的装置解析塔。装置再生器检修平台其实就是一块见方不大的三角铁板在再生器里旋转,下面都是空的,掉下去就是粉身碎骨,而女操作员与男操作员一样,站在平台上神色自如,娴熟操作。
在技术练兵装置准备试车的时间里,催化职工在厂内进行半军事化培训,他们以巨大的工作热情克服种种困难,牺牲小家为大家。当时他们从全国各地来到抚顺时都已经20多岁了,但为了开好装置,有对象的几次推迟婚期,没有对象的也放弃了谈恋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从兰州调来的陈中良和沈会芹夫妻俩为了开好催化装置,为了搞好技术练兵,把不到两周岁孩子送入了长托……
催化车间领导班子除了组织职工技术练兵外,还带领职工开展政治思想学习。时任催化车间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王成春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每个职工的心头,职工家里有几口人,兄弟姐妹有几个,家庭收入怎么样,居住条件怎么样,家住在哪里,距离厂有多远他都完全掌握,几乎每个职工的家他都去过。
1965年5月5日,催化装置正式投入运行,并实现了试压、试运转、开工投产和产品质量四个一次成功!我国这套新型催化裂化装置是当时世界上同类的第42套,是东方国家的第一套。它的成功投产,彻底结束了中国人民完全依靠“洋油”的历史,填补了我国炼油技术的空白,在缺资料、缺技术、缺经验、缺设备的情况下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垄断,把中国的炼油技术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达到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
筚路蓝缕,神州大地遍开“金花”
首套催化装置稳态运行对我国再建同类装置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炼油工业技术的发展。1965年末,我国第二套催化裂化装置在大庆炼油厂建成投产一次开汽成功;1966年,第三套催化裂化装置在齐鲁胜利炼油厂建成投产一次开汽成功……一套套催化装置在全国各地炼厂拔地而起,中国炼油工业几何级强势崛起。
1971年8月13日至10月11日,抚顺石化石油二厂对催化装置进行第一次技术改造,使装置加工能力由56万吨/年提高到80万吨/年;1975年5月22日至7月27日对装置进行第二次技术改造,改造后装置处理能力达到90万吨/年;1978年10月11日至11月7日对装置进行第三次技术改造,改造后烟气轮机最大回收功率达3000千瓦,年节电2000万千瓦小时;1980年8月31日至9月30日进行第四次技术改造,装置能耗降低28.05千克标油/吨,相当于每年节约燃料25880吨;1983年进行第五次技术改造,兴建了溴化锂水吸收制冷装置,增加4台脱硫醇反应器;1985年,进行第六次技术改造,将微机监测优化操作系统在该装置上安装投用;1991年9月,进行第七次技术改造,将原双动滑阀更换为电液双动滑阀,进料喷嘴由直筒式更换为LPC-1型高效喷嘴,增加真空喷射制冷及自动进料系统;1992年7月,进行第八次技术改造,将再生器原10台布埃尔型旋风分离器更换为8台Emtrol型旋风分离器。2000年,装置停产。2001年,装置承担重油催化裂解工业化试验。2012年后,装置闲置。
作为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当时国家要求,不仅要出技术、出产品、出经验,更要出人才。于是,大批参加第一次开工的同志,抱着“以油为业,四海为家,一颗红心,两手准备”的产业报国信念,先后奔赴山东齐鲁炼厂、北京东方红炼厂、石家庄炼厂等。据统计,从我国第一套催化装置走出,奔赴全国炼油厂的催化人达数百人,形成了全国“凡有炼厂处,必有催化人”的格局。
如今,抚顺石化石油二厂两套新建的催化装置将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夹在中间,与环绕在周围的一座座在运的炼油和化工装置相比,闲置的老催化装置毫不起眼,甚至显得有些破旧。但它见证了中国石油炼制发展史上流化催化裂化技术的肇始与起步,它承载了中国石油科技工作者、建设者、生产者的艰苦创业、精益求精的奋斗精神。2004年,装置遗址被集团公司确定为“企业精神教育基地”。
感言
时代前进初心不改
抚顺石化石油二厂重油催化车间操作员 刘民民
至今我依然清晰记得:我走进抚顺石油二厂重油催化装置的第一天,车间主任就跟我们新入厂的大学生讲,重油催化装置的前身是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我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距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是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建成的。现在我们的重油催化装置除了处理量比老催化有了大幅提高,工艺流程更加先进,自动化程度更高,但老催化人的精神不能丢,不能在我们身上断层,这是我们石油人的初心和灵魂。
如今,我们装置的生产条件好了,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但装置无论怎么先进,仍然离不开人这一核心要素。老一辈催化人能够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创造出令世界震惊的辉煌业绩,我们新一代石油人有什么理由借口不把装置操作好呢?
我们现在美好的工作环境是老催化人的愿景,也是他们无私付出的收获,他们的愿望也得以实现。但是中国梦还在不断前行,作为新生代石油人,我们要从老催化人手中接过接力棒,高举“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旗,坚守老催化人默默付出、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及严谨的求学态度,为中国石油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作为有志青年应做到“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我们石油青年员工担负着为国家奉献能源的光荣使命,我们当志存高远,在青春的道路上执着梦想,为祖国、为炼油事业奉献青春年华,绽放生命光彩。

坚守石油人的初心
抚顺石化石油二厂重油催化车间主任 吴迪
13年前,我走出校门走进抚顺石化石油二厂重油催化装置。每当我巡检操作从催化裂化装置遗址路过,老一辈催化人不畏艰难困苦,为党为国倾情奉献的高大形象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更加明白了石油人背后鲜为人知的艰辛,也更懂得了石油人对梦想的追求与执着。
传承石油精神不是对老一辈石油典范的简单模仿,而是要深刻领会石油精神的实质,抓住核心,并赋予石油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发扬的过程中创造。作为一名基层单位的党员干部,我认为组织开展技能比武、劳动竞赛、岗位练兵、技术培训等形式多样的岗位提素实践活动,激励和引导年轻的石油人在比学赶帮超中将日常工作做实、做细、做精,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这也是一种对石油精神的诠释和传承。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力量,我们青年党员干部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保持谦虚谨慎勤奋刻苦的作风,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传承精神追逐梦想
抚顺石化石油二厂重油催化车间操作员 赵峰
现在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抚顺石化人想要再创辉煌就必须要传承老一辈“北催化人”的精神,牢记历史使命,拼搏发展,从以下几点做到继承发扬。
学习“北催化人”钻研技术的精神。北催化作为全国第一套流化催化裂化装置,技术还十分不成熟,工艺指标、操作参数都处于摸索阶段,生产调整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就凭着老“北催化人”认真钻研的精神,不断地技术攻关、技术改造,由最早的老四型改造成了提升管反应器,使目的产品的收率和质量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现在我们重油催化也一直在学习这种钻研精神,近期集团公司专家李俊带领的技师团队在重催车间创建技师工作室试点,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并且培训新人技术传承,我作为他徒弟参加了2018全国催化裂化技术比武大赛并荣获一枚铜牌。
继承“北催化人”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听车间的老师傅讲,北催化的所有仪表都是气动的,内操控制监盘分析的难度和现在的成熟DCS操作系统是无法同日而语的,但北催老师傅就凭借严谨的工作态度、勤勤恳恳的工作方式保证了装置安稳运行度过了三十几个春秋,没出现过一次大的事故。这种精神是十分需要我们去学习的。现在正是冬季生产防冻凝的关键时刻,在重催的员工每天班前预检、班中巡检都能上手去摸工艺管线检查介质流通情况上,我们看到了这种敬业精神的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