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玄奘西行,做客高昌,火焰山没有挡住唐僧师徒前行的脚步,同样也拦不住“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吐哈石油人。两千年的风雨过后,屹立于丝绸古路、带着浓郁农牧文明的鲁克沁镇,与充满现代工业文明的吐哈鲁克沁油田相得益彰。
风土
为君新翻《杨柳枝》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从新疆鄯善县城出发,一路向西,穿过杏花掩映的火焰山峡谷吐峪沟,便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吐鲁番十二木卡姆艺术的发源地——鲁克沁镇。
当孔雀河下游的黄沙带走了飘动的罗布泊,昔日辉煌壮丽的亭台楼阁、绿瓦红墙早已灰飞烟灭。两千年的风雨过后,屹立于丝绸古路、带着浓郁农牧文明的新疆鄯善县鲁克沁镇,与充满现代工业文明的吐哈鲁克沁油田相得益彰。
鲁克沁镇位于吐鲁番市鄯善县城西45公里,火焰山南麓,库木塔格沙漠西北,曾为吐鲁番郡王府所在地。鲁克沁在清代一度成为吐鲁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是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著名古城——柳中城所在地,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

自古以来,这里曾以杨柳掩映而闻名,有“绿柳城郭”之称。“城郭日日柳年年,火焰山下杨柳春”诗句就是歌吟这里的柳色。如今,当年牵着胡马、骆驼缓缓而行的商贾,已随着大漠黄沙裹挟消散在千年历史画卷中。
“梵宫零落留金像,神道荒凉卧石碑。征马不知风土异,隔花犹自向人嘶。”时过境迁,经历了两千年刀伐风刮的汉唐城墙依旧耸立。昔人已逝,没有了烽火刀戈的鲁克沁,在火焰山下的茫茫戈壁中,更显得杨柳依依、绿荫葱葱。
唐代诗人刘禹锡《杨柳枝词九首》云:“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而今天下承平,城中的断壁残垣见证着一代代建设者是如何在这片曾经苍茫古老的土地上,用血汗与智慧换来今天的繁花、农田以及高高矗立的井架、翩翩起舞的抽油机。这里,正在为君新翻《杨柳枝》。
如今的鲁克沁镇,经过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全镇总人口已达到3万多人,维吾尔族占到90%左右,汉族、回族及其他民族占10%。镇内交通发达,通信便利,各村柏油路全面贯通,3条干线公路与312国道相连,成为鄯善县山南三乡一镇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在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千年古镇,人文景观丰富多彩,民族风情浓郁。全镇有16处历史文化古迹,其中柳中城遗址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哈尼力克买的力斯清真寺为新疆第二大清真寺,还有鳞次栉比的葡萄园、清水环绕的坎儿井、香甜甘美的哈密瓜、独具特色的经济林……美丽的自然环境,使鲁克沁镇成为吐鲁番旅游东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鲁克沁人,在悠久的历史文化熏陶和社会实践中创造了维吾尔族民间艺术瑰宝——十二木卡姆。目前,鲁克沁镇已被自治区文化厅命名为“民族艺术之乡”,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民间艺术之乡”,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师啸 张玉山)
传奇
火焰山下谱新曲

2007年9月,随着鲁克沁亿吨级稠油油田的规模开发,吐哈油田鲁克沁采油厂成立。
玄奘西行,做客高昌。火焰山没有挡住唐僧师徒前行的脚步,同样也拦不住“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吐哈石油人。
鲁克沁夹在火焰山和库木塔格沙漠两个“火盆”中间,是吐鲁番盆地最热的地方。这里夏季地表温度高达80摄氏度以上,“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自四底始,日光如火,风吹如炮烙”“火风一过,毛发欲焦”……诗人们的这些诗句,就是对火焰山脚下吐哈石油人面对的炎热的描写。
气温高,吐哈石油人坚持稠油上产的热情更高。
面对世界级稠油难题,吐哈石油人传承石油精神,坚信“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坚守“油稠人不愁,困难也低头”的精神,在火焰山下这片荒凉的戈壁上艰难跋涉,上下求索,挑战世界级开发难题,啃下了一个又一个硬骨头,使稠油年产量每年递增10万吨以上,到2015年原油年产达到80.8万吨。稠油,一度占吐哈油气产量的半壁江山。
火焰山下,有洋海墓地、高昌故城、吐峪沟千佛洞,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同样,特殊的地理条件,也催生了吐哈“稠油文化”。乐观的吐哈石油人形容自己所处的环境,没有了“自然环境苦、远离亲人苦、精神寂寞苦”,多了“一山一沟一古城,有瓜有果有风景”。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稠油上产”,20多年,吐哈石油人远离亲人故土,舍弃都市繁华,以荒原为伴,以大漠为家,在这里演绎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迈情怀。
哈密瓜香甜,坎儿井水清冽。千年古驿鲁克沁诞生了众多美丽的神话。如今,火焰山脚下,一排排抽油机仿佛身着红色裙装的维吾尔族少女,向人们诉说着油地团结、共创美好未来的新传奇。
相生相融,鲁克沁采油厂积极履行“三大责任”,支持地方发展,除支持当地幼儿园、学校建设之外,还为当地新建防洪坝8公里、桥涵10多座,铺砂石路20多公里。
如今在鲁克沁镇,吐哈石油人和各族百姓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全面加快建设小康乡镇的步伐。“羌笛何须怨杨柳”,古人的慨叹早已消失在茫茫黄沙中,一曲曲悠扬动人的《杨柳新枝》,在这里被重新传唱。(师啸 张玉山)
味道
甜蜜之乡

清水流长、树木葱郁的鲁克沁镇,可谓是甜蜜之乡。这里盛产哈密瓜、石榴、葡萄、李广杏、桑葚。
说到哈密瓜,鲁克沁才是它真正的故乡。鲁克沁的哈密瓜远销全国各地及海外,成为无可代替的支柱产业,也使鲁克沁赢得“中国哈密瓜之乡”的美誉。同样,鲁克沁的葡萄也久负盛名,种类繁多、品质优良,并因成熟快、糖度高、上市早而畅销各地,享誉全国。而鲁克沁镇的石榴,由于当地特殊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使石榴果实品质优良、甘甜爽口、个大汁多,每年石榴刚一成熟,就被各地客商抢购一空。
到了初夏时节,鲁克沁的田间地头、村前屋后,便成了杏和桑葚的海洋。路旁的杏树、桑树,五光十色的杏子和桑葚挂满枝头,于是便成了这个季节采摘的主题。李广杏酸甜香脆,桑葚味美,引得游人留恋驻足。
除了这些鲜美的水果,就地域特色而言,鲁克沁本地居民还保留新疆原始味道的美味佳肴,羊肉串、手抓饭、大盘鸡、馕等都让人赞不绝口。同时,鲁克沁的烤全羊、烤包子、拉条子和油塔子等各种美食也独具特色。
在这里,回族餐馆主要以丸子汤、饺子等居多,维吾尔族餐馆则多以各类烤肉、拌面和抓饭为主。如果去少数民族朋友家做客,大家盘腿围坐炕头,主人家的果盘里会装满各类瓜果,随后会端上各色美食,此时,把茶言欢,闻邻家犬吠,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孟晓勇)
故事
帕丽旦的石油亲人

鲁克沁采油厂员工陆星羽有一件心心念念的礼物:一顶维吾尔族小花帽,是她的维吾尔族朋友帕丽旦亲手缝制的。几年的相处,她们早已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姐妹。
左侧照片中身着民族盛装的女孩叫帕丽旦,家住鲁克沁镇赛尔克甫村,是吐哈油田精准扶贫和结对认亲户。
帕丽旦的父亲早年因病去世,母亲带着她和弟弟艰难生活。几年前,帕丽旦家和村里其他几户村民成了吐哈油田的结对认亲户。从那时起,隔三差五,油田亲戚会来串门,了解生活所需,提供帮助支持。从守望相助、和谐共处的朋友关系,发展为亲如一家、手足情深的亲戚关系,当地村民同石油人的心更近了,情更深了。
如今,在石油人的帮扶下,帕丽旦考上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律师,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
来自石油人的帮助,帕丽旦无法忘记,更心怀感恩。
每年5月,吐鲁番火焰山南麓的鲁克沁镇,农户庭院内外,空气中飘溢着浓郁的果香。
每到这个季节,帕丽旦家房前屋后的杏树上,挂满了黄澄诱人的杏子。她不想错过这难得的馈赠,正好母亲打来电话,和她念叨想在周末邀请油田的亲戚来家做客。
这不,陆星羽和4名同事来了。帕丽旦家所在的村子离这个采油厂最近,采油厂的干部员工同村民的走动也更多一些。杏子熟了,村民们首先想到的,是邀请石油亲戚来尝尝鲜。
帕丽旦和同伴热情地邀请亲戚们一起翩翩起舞。欢快的音乐、爽朗的笑声、优美的舞姿,小院里充满了欢乐。(孟晓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