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导电的塑料是怎样发现的?

   2018-01-22 石油设备网石油小子7220

  和很多发明创造一样,成就了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白川英树和美国科学家希格、麦克迪亚米德三人诺贝尔奖的——“导电塑料”的发现纯属一个偶然事件。

  十九世纪初,纺织业迅速发展,对染料的需求不断增长。但是,自然界天然染料相对缺乏,人们在设法人工合成染料。在此过程中,用有机化学方法对染料分子进行研究,发现它们大都具有共价键长链结构,这种高分子构造物质之所以会让织物染上不同颜色,取决于它们对色光所具有的最大吸收波长和吸光系数,共价键长链的分子链越长,最大吸收波长越趋向于红色光波段,同时,吸光系数也逐渐增大。当时有人推测:“假如无限制增长高分子结构物质的分子链长度,那么,从理论上说,其原子最外层参与化学键的电子——价电子,就会表现出和金属相似的电子状态,换句话说,这种结构的高分子物质会转化为金属。”但这仅仅是人们从理论上推测,在实验室中人们始终无法找到能表现出金属性质的高分子材料。

  1967年,高分子化学专业毕业的白川英树正着手一项研究课题——用乙炔气制取聚乙烯塑料。恰巧,当时一位在韩国核能研究所工作的化学家池田回日本度假,白川登门造访,池田掏出了自己多年来研究聚乙烯合成的心得体会,在一张纸片上随手写下了自己的一些试验数据,白川当下如获至宝,将纸片小心翼翼揣进怀里。

  后来,白川在实验室进行多次乙炔气体合成聚乙烯试验均告失败,无奈之下,他想到了池田写的纸片。但试验结果大出意料,生成物居然是一种可以用摄子夹起来的闪着金属光泽的柔软的薄膜,这种薄膜看上去具有高分子结构,但手触碰的感觉又好似有机物。白川对这种薄膜进行吸收光谱分析,发现它可以吸收红外光,当膜的厚度更薄时,也能吸收紫外光和可见光……除此之外,白川对这种“三不像薄膜”一无所知,但这次试验的印象却深深地刻印在白川的大脑中。

  1975年,访问日本的美国化学家麦克迪亚米德在一家咖啡店邂逅白川英树,谈起了各自的研究工作,当白川说起自己曾发现过一种金属样高分子材料时,对塑料导电性已研究多年的麦克迪亚米德立刻感觉到——胜利女神正向自己走来,因为这种金属样高分子正是他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东西,于是,他们决定合作研究。不久,一种导电率比普通塑料大3000多亿倍的新的高分子材料终于面世了,这意味着,塑料一下子以绝缘体变成了导体,从而,也证实了十九世纪初人们理论上指出长链高分子材料可以转化为金属的推测是正确的。

  事后,当池田知道白川是根据自己的数据在实验中添加催化剂时,才知道由于当初一时疏忽,将添加剂的浓度放大了一万倍!但正是这个错误,却导致了导电塑料的发现。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hulong2
    加关注1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用户协议  |  版权声明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违规举报  |  苏ICP备1207507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