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世界最大的私人石油交易商,营业收入超过了雪佛龙或丰田,可你听说过这家公司吗?
你从未听说过的一位世界最大、最重要公司的管理者面带微笑,大步走进了房间。身穿高档的海军蓝西服,带着令人愉悦的谦逊气质,伊恩·泰勒(Ian Taylor)是非常典型的英国高管。年届57岁的他头顶全秃,两鬓灰白,却迸发着孩童般的热情。他在牛津学过政治学、哲学和经济学,不用说,他一定很有口才。他解释说,他的机构只是一个“极为了不起”的行业里的一名玩家。但他乐于谈论他的公司。公司的业务简单地说,就是在一个地方买入石油,卖给另一个地方,以此赚取利润。但实际情况要比这复杂一些。
泰勒是世界最大的独立石油交易商维多集团(Vitol Group)的首席执行官。这是一家私人合伙制企业。根据公司提供的业绩数字,它在2012年的营业收入为3,030亿美元。按销售收入算,它是世界最大的私人企业,超过了同样是私企巨头的嘉吉公司(Cargill)和科氏工业集团(Koch Industries)。如果维多上市交易,它报告的营业收入将在2012年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列第7位,领先于雪佛龙(Chevron)和丰田(Toyota)。贸易行业的利润薄如刀刃,不过参与公司分红的只有大约350位股东。
尽管数字让人咋舌,可就连很多石油业内人士都觉得维多公司是个谜。IHS坎布里奇能源研究公司(IHS Cambridge Energy Research Associates)的董事长丹尼尔·耶尔金(Daniel Yergin)著有《石油风云》(The Prize: The Epic Quest for Oil, Money & Power)和《探索:能源、安全及重建现代世界》(The Quest: Energy, Security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记录了石油行业的发展,就连他也说,尽管知道维多这个名字,“但我必须承认对他们了解不多”。
维多有多重要?你可以把这家公司视作驾驭全球能源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公司主要从事石油的实物贸易,在各地区之间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意味着泰勒和他的同事要做的,远远不止是通过衍生品对原油未来走势押宝。公司每天买入和卖出超过500万桶货真价实的原油。泰勒说:“我认为,我们公司的基本功能是做一条极其重要的连接纽带,确保石油被发送到需要它的地方。”
做到这一点,需要出色的物流能力。去年,公司包租了5,400多个海运航次。每时每刻,它在海上都有大约200艘油轮航行,运送着价值数千万美元的货物。这些船可能面临各种危险,包括海盗、台风以及更为寻常但代价仍然巨大的局面:由机械或天气原因造成的延误。
有一类贸易公司专门填补壳牌(Shell)、埃克森(Exxon)等大石油公司、国有石油生产商和全球各地的数百家小型竞争者之间的空档,维多是这类企业当中最大的。随着原有的综合性石油体系的瓦解,这类贸易在过去一二十年内不断增长。耶尔金说:“从前,石油在一家公司的内部流动,从油井一直流到汽车的油箱里。在20世纪70年代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这一情况发生了改变。”想想看,今天的维多公司既向沙特阿拉伯卖汽油,还向埃克森供应用于精炼的原油。
维多交易的能源数量——除了原油,别的买卖它也都做,包括汽油、天然气、航空燃料、煤炭,等等——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翻了一番。(公司的食糖贸易量占全球的5%。)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可公司的营业收入增长更快。在泰勒接任首席执行官的1995年,维多的营业收入大约为130亿美元。而10年前,它的营业收入还不到500亿美元,此后便迅速膨胀。
在这场大博弈中,维多最高调的竞争对手是瑞士的大宗商品交易商嘉能可(Glencore)。该公司由前合伙人马克·里奇(Mark Rich)组建,两年前上市,目前列《财富》世界500强的第14位。在最近的一个财务年度,嘉能可报告的能源交易收入为1,150亿美元,但让它更出名的,是它在金属市场的地位。其他私人控股的公司——如贡沃尔(Gunvor)、摩科瑞(Mecuria)、托克贸易(Trafigura)——更加专注于能源,但没有哪家能在规模上与维多相比。
为了拿到新产品,泰勒及其贸易伙伴与对手们争夺来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阿拉伯地区王国、不稳定的非洲国家的政府与官员的支持。泰勒坐镇公司在伦敦维多利亚车站对面的办公室,监控远方的业务。公司在30个国家设有办事处,包括位于休斯敦、莫斯科、迪拜、新加坡等城市的重要地区中心。
凭借规模和对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自信,维多经常愿意与那些较为保守的公司不敢接触的客户打交道。比如在过去两年,它就与希腊、埃及和也门的客户往来,无惧这些国家严重的信用危机。在利比亚反对派急需汽油和柴油时,维多在多国政府的催促下,一度成为唯一愿意冒险向反对派供应汽油的贸易公司。
不用奇怪,维多的一些交易招致了批评,其中有名的是在2005年,维多和许多公司一起,在一项由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美国著名经济学——译注)领导的独立调查中被认定向萨达姆政权支付了“超额费用”以通过联合国“石油换食品”计划购买石油。结果之一是,维多于2007年在纽约郡最高法院(New York County Supreme Court)承认犯有严重盗窃的重罪,归还1,300万美元所得并支付450万美元的罚金。
最近,一些美国的立法人员对维多与伊朗之间的交易提出了问题,还质疑它从美国战略石油储备(U.S. Strategic Petroleum Reserve)买油是否正当。美国和欧盟已对伊朗实施了贸易制裁,公司声称,在奥巴马总统于2012年7月31日发布进一步制裁伊朗的行政令后,它就完全遵守规定了。但在去年9月,路透社(Reuters)报道维多从伊朗购买了石油。泰勒说,那是公司在亚洲的一位交易员于此前数周买下的单独一批货物。他还说,只要制裁不撤销,维多就不会与伊朗做生意。“一滴石油也不会再买。”他说。
泰勒说,公司扮演着给全球各地牵线搭桥的角色,天生就面临压力。他说:“由于我们要在世界各地做买卖,我们偶尔会在人们感觉不适当的国家做贸易。现在,我们确立了自己的内部价值观,我们偶尔会根据这个价值观行事。但总体上,我们感觉,我们在大多数国家开展业务都是正当的,只要该国没有受到制裁,有制裁的话,我们就马上遵守规定。如果情形按照我们的价值观看并非完全不可接受,我们也会继续开展业务。”
近年来,维多开始在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收购或发展实物资产,包括炼油厂、码头设施、管道等。泰勒将这些投资视为一种手段,可以推动他的公司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贸易市场中增长。尽管维多在2012年销售额比2011年有少量增长,但石油贸易额有所下降。泰勒说:“我们已经无法稳定增持大批石油了。我们做得很努力,但实在拿不到大批量的石油了。”
维多开始持有资产也是石油业大环境的产物。主要石油公司在不断剥离低利润的“下游”业务,聚焦于高利润的上游开采项目。维多及同业公司正在大批抢购这类资产,给自己增加灵活性——他们将这一理念称为“可选择性”。这意味着维多及其同行可能在能源市场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要了解维多,就得先看看汽油是如何到达你的油箱的,以及大石油公司正在发生怎样的演变。
去年春季的一天,维多公司在日内瓦的一名交易员批准从俄罗斯的一位卖家那里购买720,000桶“乌拉尔”原油。协议的内容之一,是维多的交易员将在5月初派一艘油轮前往俄罗斯接收这批价值8,000万美元左右的石油。双方同意,将根据欧洲石油最常用的基准价格——布伦特原油(Brent Oil)——在整个5月份的均价敲定这些货物的最终售价。
维多的交易员就像一支训练有素的橄榄球队里的四分卫。只要他批准了一桩交易,他就启动了球队中其他成员的一系列动作:有人负责发出合同;受指派的检察员要确保石油正常装船;有人负责从银行拿到信用证以保证付款;还必须有人负责包租货船并进行检查。一桩交易的方方面面都必须有人监督,因为能否营利有可能要看某些细节问题。利润的大小经常取决于货运的管理成本。对每一笔采购或销售都要进行对冲,以限制风险。
在买进乌拉尔原油后不久,维多的交易员就批准将其卖给加勒比海地区的一名买家,并在从俄罗斯拿油后数周发货。销售价格将由WTI原油(西得克萨斯轻质石油)在5月内的一个五天时间的均价确定。WTI是最常用的北美原油价格基准价格。在达成交易之时,WTI比布伦特的价格低了15美元左右。
交易员根据布伦特价格买进,以WTI价格卖出,这给对冲增添了一重复杂性。在5月份的23个交易日中,维多必须每天参照布伦特原油价格卖出期货,以对冲买入的价格;还必须在那个五日定价期参照WTI价格买进期货,以对冲卖出的价格。在整个五月,原油价格暴跌,布伦特油价从每桶120美元跌至103美元,增加了对冲的难度。